嵩高维岳,巍巍峻极。层峦叠嶂、葱郁林壑之间,楼、阁、宫、殿、廊、阙等一㊣处处历史遗迹、文化遗产,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。
我国古建筑类的001号、002号、003号“国宝”——汉三㊣阙(太室阙、少室阙、启母阙)就在嵩山腹地。
2月✅4日,来自山西的“文物迷”庞伟慕名而来,将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留给登封,他沿着环嵩山旅游公路,对汉三阙挨个寻访。
登封现有全国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26项,数量居全国县(市)首位。跨越1900余年历史的汉三阙傲然屹立,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。
《说文》曰:阙,门观也。作为一种建筑形式,形似牌坊,但中间“阙然为道”,没有横梁,是古代对称性设✅置在城门、宫殿、祠庙、陵墓前两侧的象征性大门。
“汉三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,也是研究东汉时期建筑史、美术史和社会史的珍贵实物。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、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介绍,作为我国仅存的三处完整庙阙,登封汉三阙建制早,又居于“天地之中”,与嵩岳太㊣㊣室山、少室山诸峰遥望、浑然天成,构成一组以嵩山为自然背景的古代山岳祭祀国家级礼制建筑群,以其独特的建筑空间连接起中华民族的精神空间。
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,汉三阙分别排在“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”类别001号、002号、003号。
名列“国宝档案”古建筑类前三✅位,因此有人这样形容汉三阙:历史学家为之惊喜,文物学家为之骄㊣傲,金石学家为之痴迷,考古学家奉若珍宝。
“西风残照、汉家陵阙。”春节期间,登封市文物局讲解员✅李志强为✅游客讲述汉三阙背后的故事,让更多人从静默的建筑中聆听历史回响、感受汉韵风华。
“汉阙有石质‘汉书’之称,是当时建筑艺术与礼制文化的典型代表。从保存状况来看,登封汉三阙价值各有侧重,太室阙重在建筑形制水坝的原理,少室阙重在石刻画像,而启母阙重在金石铭文。”李志强说,其文✅化寓意深远、艺术内涵丰富,彰显独特魅力。
三阙之中,太室阙年代最早、保存也最完整,是中岳庙前身——太室祠前的神道阙,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(公元118年)。太室阙分东西两阙,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,阙身浅浮铺首衔环、辟邪相、四灵图、车骑出行✅图、马戏图、倒立图、羽人图等,图像生动、雕刻精美;西阙南壁✅㊣雕有“中岳泰室阳城”篆字,主要记载阳城县长吕常等建阙缘由。
“阙上的书法、绘画等反映了汉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生活等多个方面,是汉代社会的生动缩影。”嵩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吕宏军说,形制保存相对完整的太室阙,为研究唐代以前木构建筑提供了重要的鲜活“样本”,“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均为唐代建筑,而太室阙阙顶为石质仿木建筑,其屋脊、檐椽、瓦垄、瓦当的制式都具有特殊研究价值。”
建筑是凝固的艺术。少室阙现存各类雕刻画像70余幅,画质清晰。透过✅少室阙画像,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渐次展开——
女子蹴鞠图中,一个头绾高髻、长袖飘飞的女子高高跃起踢球,两旁各一乐人击鼓伴奏,造型生动,这是足球发源于中国最早的文物实证;飞奔的骏马、惊逃跳动的兔,马上女伎被风吹起向后飘动的长袖,狩猎图强烈的动感呼之欲出;宴饮、车骑出行、牵马驯象等图像形神兼备,是当时生活的写照。
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(公元123年)的启母阙,其金石铭文和石刻画像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“三过而亡入,实勤斯民……”启母阙西阙北面及东侧面上方为堂谿协㊣篆书《启母阙铭》,记录大禹治水功绩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,北面铭文之下即由其子中郎将堂谿典隶书《嵩高庙请雨铭》。两处铭文题字遒劲俊逸、保存相对完整,为国内外金石学家所看重。60多幅图画中,吐火、易牛马头、郭巨埋儿、羽人等,生动反映了汉代的文化和民俗风情。
在嵩山40平方公里范围内,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、嵩岳寺塔、太室阙和中岳庙、少室阙、启母阙、嵩阳书院、会善寺、少林寺㊣建筑群等8处11项历史建✅筑,历经汉、魏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穿越漫长时光,共同组成㊣了世界文化遗产“天地之中”历史建筑群,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、赓续绵延。
文明如水,润物无声。作为㊣全国文物大县,登封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、研究阐释,使其“活起来”“传下去”,在留㊣存弘扬中泽惠更多人。
“阙”步千年,庞伟兴致盎然,“国之瑰宝㊣名不虚传,无论铭文、图像还是建筑本身,都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生动读本,很震撼!”